母亲节随想

作者:原创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2486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鉴恒

十多年来,母亲基本上在汕头与我一起生活,虽然也时不时回潮州凤凰老家,但在汕头的时间还是多一些。对此,侄儿侄女们不无意见。今年清明节,我与母亲一起回凤凰老家扫墓,然后我回汕头,母亲留在老家帮两位哥哥采制茶叶。前天晚上,母亲给我打电话,说春茶制完了,过两天来汕头。昨晚临睡前翻日历,发现母亲节马上就到了,不由得思念起母亲来。

今天(2005年5月8日)是母亲节。上午十点多,母亲从家里打电话给我,说已经到了。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兴奋不已,以至于正在汇报工作的下属用莫名的眼光看着我。中午下班回家,一进门,我就高声叫母亲,母亲在厨房应了一声。在母亲的应答声中,我突然有一种欣喜感、幸福感(写到这里我突然热泪盈眶)。母亲跟我一起生活,下班回来能够叫一声母亲,这就是幸福啊!这种感觉,我以前还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过,或许是昨晚的思念加上今天是母亲节的缘故。

午饭后,一家人一起喝茶。茶是母亲今天带来的,也是母亲参与采制的。我泡着工夫茶,与母亲一起品着茶香,母亲则介绍这段时间的春茶采制过程。喝着母亲参与采制的茶,陪着母亲闲聊,我体会到了母子亲情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今天品这茶一般:汤色平淡而气味清香,滋味甘爽而韵味无穷。

由于昨晚的缘故,我说了不少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小时候的事情,母亲则不时进行补充。

上篇

母亲七十多岁了,身体虽然很好,但已经不如以前了,经常这痛那痛。我有时叫母亲去看医生或要陪母亲去看医生,母亲总不肯,说老人哪里没有病痛的?母亲的病源在风湿,经常手脚酸痛。母亲自己泡药酒擦酸痛之处,有时也有良效。

母亲总是忙个不停,买菜、做饭、拖地板等等。每天早上,母亲都起得很早,放米下自动电饭锅,然后外出晨练并上市场买菜。等我们吃完早饭上学上班,母亲才提着菜回来吃饭。母亲去市场都是走路的,仅来回就要半个多小时。母亲很早就去市场,说早去东西新鲜又便宜。我曾在星期天陪母亲一起去市场买菜,见到摆地摊的流动商贩比平时多得多,价钱确实比固定商贩的便宜一些。母亲基本上只向流动商贩买菜买鱼,说这些菜和鱼比固定摊新鲜,一个月还可以省多少钱。母亲是农民出身,对菜和鱼是否新鲜、是否好吃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辨别方法。

我总是认为,母亲做的饭菜是最好吃的。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谁家的饭菜比母亲做得更好。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农忙会战,午餐经常就是母亲负责的,因为母亲所做饭菜的受欢迎度,几乎全村无人能比。几年来,因工作关系,有时免不了要在外“吃饭”,而我对这种“吃饭”经常没有享受感而是负担感,其深层原因之一可能是母亲所做饭菜更有吸引力。

十多年来,我的书桌上都会有一罐花生,这是母亲从市场买回来煮熟晒干的。我曾经非常喜欢吃花生,并且看书晚了还可以吃几个花生充饥。母亲知道我喜欢花生,于是每年都会给我煮花生、晒花生。

记忆中,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似乎总是与吃有关,而吃又总是与母亲连在一起,几乎母亲经手的食物,我都是非常喜欢的。当年生产队的劳动总是过午才放工,甚至中午也不休息,自家得将饭提到田头。那时我还没上学,经常煮好了全家人中午吃的粥后,提一食盒的粥到田头给母亲吃,而菜永远只有一些咸菜、咸萝卜、萝卜干而已。不管食盒中有多少粥,母亲总是没有吃完,一定要留一点给我吃,而我也一定当场吃完,并且觉得这些粥比家里的还要好吃。另外,母亲上山割“杆母”、“斩薪”前做饭剩下的一团“饭丕”,割“杆母”、“斩薪”回来时剩下的咸菜叶裹着的“饭包”,还有从山上带回来的野果,对我而言都是美味,并且周围的同龄人也一样认为这类东西就是最好吃的。

小时候的冬天总是特别冷,而父亲又经常在外地做工,晚上母亲经常与我们兄弟姐妹一起坐在床上盖被子取暖,聊天,“讲古”,“笑歌仔”,有时还吃“炒小麦”,寒冷的冬天经常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留给我的是暖意和至今还记得的许多潮州“歌仔”。

每年的大年三十夜(其实是午后),母亲将鸡、鸭、鹅肉切后分别装盘,而在切的过程,我总要蹲在一旁看,于是母亲总会切一个鸡或鸭或鹅的翅膀或腿给我,说阿弟会饲鸡鹅鸭,奖个鸡翅(或鸭、鹅翅或腿)。于是,我就会高兴地拿着鸡翅或鸡腿到门外去吃(门外人多)。记忆中,这时候吃肉的滋味远远超过在桌子上一切肉的香味。另外,母亲总要专门切一些鸡、鹅、鸭肉成肉丝放在祖父面前。作为家里的小男孩,我总是与祖父一起坐“首席”,而祖父面前的肉丝,母亲说我是不能动的,因为祖父基本上没牙齿。

平时家里人吃饭,母亲总要我们等全家人到齐才能开始吃,如果有谁还临时没来吃饭,母亲则要我们去找;吃饭夹菜,只能夹靠近自己前面的,不能夹别人前面的;吃饭前,小辈要请长辈先吃。到现在为止,我在家里吃饭前总有一句话要说,那就是请母亲吃饭(回老家则同时请父亲和兄嫂吃饭),不论母亲在厨房里还是已经坐在餐桌上或者已经吃饱了。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母亲鼓励我去复读并托人联系到潮安一中补习。经过刻苦学习,我(于1983年)考上了大学,成了文革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文革前有一个)。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都为之高兴,母亲每天都要接待村里人和亲戚们的登门贺喜,收下表示祝贺的礼物——鸡蛋(当时家里堆了大量的鸡蛋)。到汕头大学读书后,母亲每年总要到汕头看望我,而我知道母亲晕车,一接到车票就会发晕甚至呕吐(现在已经不会了)。

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家里杀了鸡,母亲总把鸡头和鸡翅膀给我吃。每次母亲都会说:吃了鸡头独占鳌头,吃了鸡翅笔尖会写字。虽然我上有兄姐下有妹,但在鸡头和鸡翅的寓意分配上,母亲一直向着我,并且在这一点上家里人从来没有不同意见。现在想起来,在鸡头和鸡翅的寓意分配上,母亲乃至全家人一直对我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我也没有辜负母亲乃至全家人的期望。

母亲与人为善,经常说“好别人才会好自己”,还曾经在汕头为不相识的老人临终前助念过。母亲心地善良,经常帮助村里人,曾经接济过一些特别贫苦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以前母亲经常帮助一个叫“悲嫂”的孤身老妇,给她送过衣服、食物。直到这几年,母亲还经常在春节前给村里一些无助老人送过钱。母亲帮助人都是私下的,没有张扬。后来,我读了《了凡四训》,才知道善分阴阳,为善不使人知才是真善,而母亲助人不求人知,才是真正的行善,真正的积德。

母亲从来不庆祝自己的生日(母亲与父亲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不主张我们庆贺生日。母亲说:子女的生日其实是母亲的“难日”,母亲的“难日”不应庆贺,但应记住生日,纪念生日。

母亲回老家的时间略长一点,我所在住宅区内相识甚至不相识的人会问我母亲是不是回凤凰老家了、何时来,由此可见母亲在住宅区内的人缘很好。

下篇

母亲,是相对子女而言的。女人因有子女而成为母亲,而母亲对子女永远意味着付出。母亲对子女,付出何其多!养育是一种付出,“言教”和“身教”也是一种付出,母亲对子女的付出是没有尽头的,即使子女成年了、外出了,母亲也仍然牵挂着子女,继续为子女操心。这种牵挂和操心,仍然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心力”的付出。不论那一种付出,母亲对子女的所有付出都是源于本能,出自天性。

作为子女,保持自己的健康、平安,则是对母亲的基本报答,是子女减少母亲牵挂和操心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时期,报答母亲还有不同的基本体现形式:在玩耍阶段,听话,“乖”;在求学阶段,尊敬母亲,认真学习;在自立阶段,孝敬母亲,成家立业。

孝敬母亲,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上善待母亲,而且要求子女在精神上善待母亲。子女进入自立阶段,意味着母亲已经老了,至少已经不年轻了。动物尚知“反哺”,何况是人,故对年老母亲的物质帮助是从来无人质疑的。“年老怕孤独”,多陪陪母亲,多与母亲聊聊天,甚至多听听母亲说话,对母亲而言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天伦之乐”。记得一篇《人生忠告》有一句对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忠告:“有空多给母亲打电话,至少应在心里想着母亲”。这句忠告,实际上就是要求子女别忘了在精神上孝敬母亲。

与母亲对子女的付出相对应,子女报答母亲也应当是源于本能,出自天性。如果作为子女的这种本能和天性因各种因素而受到蒙蔽或抑制,那么消除这些因素,就成为社会的责任,特别是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教,其本义是“孝”与“文”的结合,离开了“孝”,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古人讲孝,甚至出现了以孝作为推荐治国人才基础的“举孝廉”制度。这种制度虽有极端性,但其合理因素仍是不容否定的,那就是: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忠于朝庭、忠于君王的。现在虽然没有朝庭和君王,但仍有国家、上级和领导,《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的公德,《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更是规定公务员要忠于祖国,而尊重上级和上级领导则是一般单位对普通员工的基本要求。子女不孝,则家庭不和,而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要和谐,不论从法的层面还是道德的层面,都要求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

设置节日,目的在于引起社会对该节日所蕴含本义的重视。母亲节是母亲的节日,而离开了子女则不存在母亲,故母亲节实际是为子女孝敬母亲而设置的。子女平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对母亲尽孝,那么母亲节这一天就是消除各种原因对母亲尽孝的日子,是恢复子女孝敬母亲的本能和天性的日子,是一个至少在内心深处想念母亲的日子。

感谢母亲,感谢母亲节。

 

写于2005年5月8日(母亲节)晚

 

注释: 

①潮州凤凰山区冬季很冷,多冰霜,普通草均冻死,而耕牛在耕田及寒冬时节需要吃有营养的“鲜草”——“杆母”——生长于远处高山上的一种带齿状的耐寒青草。于是,生产队每年都要组织妇女集体上山割“杆母”。割“杆母”需要一天的时间,一般早晨四点左右做饭准备各自中午的午餐——“饭包”(咸菜叶包着的干饭),五点左右上山,中午后家里人要到半路接(路远又太重),下午四点左右回。

②当年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照明靠“薪”——一种山上小竹,削去枝叶,整根敲破并放到小溪里浸泡约半年,取出晒干,晚上照明则取一根点燃,外取则取多根组成火把。这种小竹(小指般粗细)长于远处高山上,上山将其取回家称“斩薪”,花费时间与割“杆母”相同。

③即锅巴。

④即唱潮州歌册(歌谣)。